“后来再到县里开会碰到同僚们的时候,终于能‘挺起腰杆’了!”孙立峰谈话的口气中明显透出如释重负的味道。
孙立峰是黑龙江省青冈县财政局局长。他说,以前由于存在缺口,年初预算安排起来很难。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实施后,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顺利实施,“五七工”们领上了养老金,各项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对于过去财政困难的青冈来说,这样的“成绩单”殊为不易,财政局长的“腰杆”自然会硬起来。
同属于绥化市,肇东市的情况迥然不同。作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佼佼者,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对于肇东来说,更多的是“锦上添花”。除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外,肇东从上级财政得到的“大头”是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去年有1亿多元。肇东将这些资金全部用于农业、水利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从而为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期间了解到,省财政厅通过“三个下移”(体制重心、财力重心、管理重心下移)等举措,不仅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更着眼长远,致力于推进县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市场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形成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内生机制。
最大利好体现在惠民生上
都说数据枯燥,但在孙立峰眼里,要说明这些年来青冈财政和经济社会的变化,没有比这些数据更生动有力的了。
人均财力水平由2006年的24000多元,提高到目前的44000多元,年均递增超过16%;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年工资由15180元增加到20808元,人均增加工资收入5628元。
保运转的数据也越来越“好看”。在职人员人均基本公用经费大幅提高;基本摆脱了“吃饭财政”的困难局面,使各部门敢干事、能干事和干好事。
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实施带来的最大利好还是体现在惠民生上。孙立峰说,财力增强后,县里考虑最多的是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他给记者列举一些数字说明了从2006年到2010年青冈民生领域的变化。如,累计投入教育资金8.8亿元,年均递增11%;投入医疗卫生资金3.1亿元,年均增长67.3%;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投入4900万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投入5.9亿元改善人居条件,其中,棚户区改造和廉租住房资金投入3.7亿元,开发、改造棚户区116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41万平方米,1.6万户家庭直接受益。
如果没有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托底,上面这么多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的事情能不能做?对此,孙立峰直言,以前没钱的时候真的没办法。现在有了这个机制,保民生等方面的配套真正落实到位了,预算安排得到了切实保障。
而且,随着财力的增强,县财政在促发展上也迈出了步伐,一些重点财源建设企业对财政的贡献份额稳步提高,乡镇财政收入规模不断壮大。
“青冈正实现由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型财政’向保工资、保运转、惠民生、促发展的‘公共财政’的重要转变。”孙立峰表示。
与青冈不同,肇东市属于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励市(县)和超级产粮大县。市财政局副局长周敦友表示,上级奖励资金对于确保肇东的财政综合实力和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目标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敦友介绍,2010年省财政厅下达肇东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407万元,主要用于全市保障工资性支出以及民生发展(如津补贴和“五七工”地方匹配资金)和缓解乡镇财政困难方面。
但对于国家超级产粮大县肇东来说,如何用好数额不菲的奖励资金更为重要。周敦友说,近年来上级财政对于肇东的产粮大县转移支付资金很多,2010年达到1.17亿元,他们均按照使用要求进行了安排。如投入8803万元重点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工厂化育秧棚室等,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提升了农田水利承载能力。投入423万元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重点建设了22个乡镇卫生院和农村水、电、路等公共设施,缓解农村公共设施资源不足。拿出2472万元扶持粮油收储、加工企业支出,解决储粮安全和农民送粮难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固,肇东这几年的粮食生产能力节节攀升。周敦友告诉记者,肇东的粮食总产从2007年的41.3亿斤一路增加到2010年的53.38亿斤,去年则达到58.6亿斤,五年间增产17.3亿斤,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