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安易免费财务软件交流论坛  (http://bbs.anyicw.com/bbs/index.asp)
--  电脑知识交流  (http://bbs.anyicw.com/bbs/list.asp?boardid=11)
----  [讨论]《中国云产业发展指数》发布:云产业是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  (http://bbs.anyicw.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id=314014)

--  作者:蓝色惆怅
--  发布时间:2021/8/6 15:13:52
--  [讨论]《中国云产业发展指数》发布:云产业是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

  日前,赛迪顾问发布了《中国云产业发展指数》。该指数基于云计算典型特征、结合云计算发展趋势,明确了云产业的定义和内涵:云产业是以云计算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聚焦“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融合应用,指以政务云、工业云、医疗云、金融云、交通云、金融云等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

  六省引领中国云产业发展

  具体来看,云产业发展主要涵盖云发展环境塑造、云基础设施建设、云发展能力构建、云融合应用和云未来潜力释放等,这也是评估云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

  结合云产业的定义和内涵,从云环境、云设施、云能力、云应用、云潜力五个维度考虑,遵循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可行、可比的原则,构建了中国云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了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对中国31个省(区、市)的云产业发展水平、层次和特点进行分析全面评估。

  2020年中国云产业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为60.9,其中15个省(区、市)的指数高于平均值,整体看中国云产业已成为数字产业的典型代表,受到各个省(区、市)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的云产业发展指数均大于80,引领中国云产业发展。另外,中国云产业发展逐渐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其中四川云产业发展较好,位居第7。

  云产业与地区发展呈现高度一致性

  云产业作为数字产业的典型代表,涉及云应用、云设施等,有力推动各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并有效拉动GDP增长。据综合测算,云产业指数每增长1个点,GDP约增加千亿元产值。另外,同自身经济规模相比,一些省份(如贵州)的云产业发展水平呈现超前发展态势。

  中国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四大重点区域呈现高度一致性,云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云产业发展指数为81.9,是中国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北京、广东作为云产业发展水平领先的两大省(市),云产业指数分别为87.9、89.2,分别带动辐射华北和东北、中南地区云产业的发展;四川云产业指数为78.2,在西南地区处于引领位置。

  着力强化科技创新、打造全球数字变革高地已经成为各地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专家表示,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重要“分水岭”,谁先突破这个“分水岭”,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动能就更有保障。

  而云产业就是这个分水岭。华云数据董事长、总裁许广彬在采访中表示,推动云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其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引擎。一个地方、一个企业,想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力量实现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和产业、经济紧密相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华云数据作为成长于长三角热土上的中国信创云计算专家,成立十余年来,华云数据不仅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抓科技创新机遇,加速推出信创产品,构建完备的

  信创生态,还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信创产业发展集聚区,推动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

  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步入十四五时期,云计算产业发展火爆,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云计算是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且居于首要位置,以云计算为核心内容的云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

  在《中国云产业发展指数》中,云产业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出五大趋势:云环境持续优化,营造创新发展氛围;云设施密集部署,夯实数字产业基础;云产业蓬勃发展,构筑数字经济优势;云应用不断丰富,提升智慧城市能级;云潜力逐步释放,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的确,在国家和各个地方政 府大力推动下以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需求驱动下,云产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政 府、企业、消费者端智慧场景进一步丰富,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化应用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许广彬在最后坦言,华云数据未来也将积极布局,推进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与联合体内的更多合作伙伴一起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构建 国产化信息技术全周期生态体系,打造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各地数字经济和数字化社会发展提供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