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安易免费财务软件交流论坛 (http://bbs.anyicw.com/bbs/index.asp) -- 财务专业知识交流 (http://bbs.anyicw.com/bbs/list.asp?boardid=10) ---- [原创]存货跌价准备方面的问题 (http://bbs.anyicw.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id=23611) |
-- 作者:iabc3000 -- 发布时间:2009/8/15 11:23:30 -- [原创]存货跌价准备方面的问题 会计有八大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其他资产减值准备。本来出台这些准备,是为了更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很多。现以存货跌价准备为例来说说。
|
-- 作者:iabc3000 -- 发布时间:2009/8/15 11:24:11 -- 存货,准则规定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成本基本上是账面数,很好获取,可这个可变现净值就难办了。准则规定:可变现净值为存货的预计售价减去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虽只聊聊一行字,可操作起来就犯难了。 存货的预计售价: 由于是预计,就存在不同的方法。原材料的价值是基本由产成品决定的,所以现只讨论产成品(库存商品)。库存商品一般都有标准零售价,可实际销售时很多时候存在打折情况,究竟怎样预计这个售价呢。是根据过去一段时间实际销售情况确定,还是根据库龄确定? 依据准则精神,根据过去一段时间实际销售情况确定是比较合理的,但根据库龄确定也是有一定理由的,一是操作简单,库龄一般是现成的,而销售情况复杂要一定时间整理加工。二是库龄长的话基本上就表示难以出售,那预计售价与库龄还是高度相关的。根据库龄确定不好的地方在于:一是与可变现净值毕竟意思有差异,解释起来费时费力;二是预计售价与库龄虽是高度相关的,但这个相关程度很难用直观的公式表达,因为库龄一样的不同商品销售情况也不大一样,一概而论有违专业精神。权衡利弊,那我们采用“根据过去一段时间实际销售情况确定”的方法。问题出来了,“过去一段时间”究竟多长,但国家并没规定,不同的行业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同一行业不同公司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同一公司不同产品可能有不同的标准,同一产品由于也存在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可能有不同的标准,这就影响了横向可比性(不同公司间)和纵向可比性(同一公司不同时期)。横向可比性需要国家协调,我们先不管,那为了保持纵向可比性,就先统一划定一段时间(比如说一年)。一些贵重商品一年也不会卖的怎么确定预计售价,那是不是要超出一年期限去追到上一笔的销售情况,追到上一笔的话就影响了政策的稳定同时上一笔的销售与现在情况差异很大时又怎么解决?还有就是存量很大,过去一年只售出一点,以那一点的销售价格根本不可能出售全部存量,那预计售价又怎么确定?有时候就只能估计了,以处理品的价格确定了。 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由于是将要发生的,是估计的,有很多就存在模糊空间了,如预计工资涨了,水电费贵了,要在以前的的成本费用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率。 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范围很不好确定。如成本包不包括为生产这个成品而产生的借款利息,销售费用除了销售一线的费用,包不包括相关的管理费用等等。不同的商品这些成本费用又如何分配等等。 存货跌价准备,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存在着这么多操作空间,要达到“更公允地反映资产价值”这个目标效果也不明显。也许这就是会计估计的一个反映,是原则导向的一个体现。 |